“第一單來了!”
11月11日零時,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亞洲單體面積最大的自動化分揀中心里,一家入駐企業的云倉商戶接到了當日首單。早已嚴陣以待的工作人員迅速將產品打包、打印發貨單,包裹短短幾分鐘就交到了快遞分揀人員手中。不出意外,當天上午,這位濟南市區的消費者就能收到貨。
當搶到心儀商品的人們終于點下了“領券結算”、付完了全部尾款,在心滿意足中沉沉睡去時,電商和快遞、物流行業迎來的,注定是一個不眠夜。
第十三個“雙十一”,物流行業變化的背后,是經濟、商業、消費各方面的變遷……
消費高峰7日派件量較去年增長20%
10日下午,在中通山東濟南分撥中心,一排排廂式大貨車停放在分揀倉樓下,已經按照目的地打包好的小件快遞,被工人運上他們旅途的第一班車。
“今年‘雙十一’預售是從10月20日開始的,11月1日到7日是運輸量的第一個小高峰,快遞車排隊從分揀中心一層進場,裝得滿滿當當!”中通快遞相關負責人描述起當時的場景,直言消費者對“雙十一”的熱情更勝往年,“這7天山東省內的收件量近3000萬件,同比去年增長9%,派件量約3500萬件,比去年增長20%!”
為了有效保障運輸,中通在10月底部分投入使用亞洲最大的自動化分揀中心。“為了讓消費者拿到快遞的速度更快,我們最近新上了75輛運輸車,每輛運輸車的容積是175立方米,完全能滿足快件量峰值時的運輸需求。”該負責人表示,在人力上,平均每天都有近500名臨時工進場,輔助完成快件裝袋打包、搬運、裝車等環節。
備戰“雙十一”,基層網點同樣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我們最擔心的就是碰上雨雪天氣耽誤時間,所以提前準備了預案,運轉中心、網點和相關設備廠家都是24小時值班,還給車輛配備了防寒被、防滑鏈、三角鐵,給基層網點的小哥準備了御寒手套、口罩、暖寶寶、食品,絕不讓他們挨餓受凍。”該負責人說。快遞驛站 易郵驛站 快遞柜 易郵柜
科技加持從人工分揀到每小時4.6萬件
“我在快遞行業工作9年了,那時候‘雙十一’才興起沒多久,快件量跟現在沒法比!”
分揀工張磊回憶起過去,峰值時快件量每天不過幾萬件,而現在這個數字要以百萬為單位計算。即便如此,在那個智能化分揀還未能普及的時候,幾萬件快遞的分揀也是個大工程。
“我們站在傳送履帶的兩側,每個人負責一個區域,快件傳送到眼前的時候要迅速看一眼面單,是自己負責的就趕緊拿下來裝進袋子。”張磊記得,每到“雙十一”那幾天都要三班倒,24小時不間斷進行人工分揀,每個人每天最多分揀1000件,“人工分揀不只是效率低,還容易出錯,眼睛一花就把其他目的地的快件裝進了自己的袋子。”
張磊說,大概是2014年前后,自動化分揀設備開始投入使用,一條條履帶從平面變成了立體,分揀也不再靠肉眼辨別。張磊現在的工作,是把每個快件上印有條碼的面單朝上,放置在履帶的起點。
“你看,我們這套業內最先進的自動化分揀設備是自主研發的,設置了400多個出口,對應著全省所有快遞網點。”隨著張磊的目光看去,如巨龍般盤踞在分揀中心的履帶載著貨物經過掃描口,再傳送至指定出口,一個個大口袋就在出口下敞開。工人們要做的就是裝滿后封包,“這一套雙層自動化分揀系統只需要80個人就能操作全部環節,每小時能分揀4.6萬件,準確率能達到99.99%!”
還沒下單產品已經“在路上”
“去年就有消費者感嘆,凌晨下單,一早就能收到貨。其實,現在‘雙十一’戰線拉長了,實際上減輕了我們快遞企業的壓力,也有了更加充分的時間根據貨量進行調整。對于消費者而言,大大降低了快遞被積壓的概率,不用再像從前那樣望眼欲穿了。”中通相關負責人表示。
如今,電商與快遞有了更加緊密的聯系。
“我們入駐云倉已經兩年了,把貨物放在園區提供的倉庫內,接到訂單第一時間就能送上運輸環節!”楊麗麗是一家食品類電商企業的負責人,從前她把貨品儲存在自己的倉庫,網點還要把貨物統一運回到分揀中心。
“有了云倉,首先我們縮短了配送距離;其次,對于預售的商品可以提前進行打包,進一步提升出庫效率。”楊麗麗說,作為商家,近幾年她越發感受到快遞行業的飛速發展,從單一的快遞業務到與電商企業合作,最終成就的是雙方、服務的是消費者。
下單10分17秒收到麥片、11分02秒收到面霜、14分13秒收到洗衣液……云倉是目前快遞物流行業普遍正在搭建的新板塊,也是伴隨電商行業發展的必經之路,也許在不久的將來,這些案例會成為常態,消費者將享受更多便利。快遞驛站 易郵驛站 快遞柜 易郵柜
記者了解到,面對消費高峰,各大快遞企業都公布了“科技范兒”滿滿的措施——
京東物流充分發揮一體化供應鏈物流服務優勢,最新技術成果全面投用;德邦快遞在人員隊伍上加大儲備,通過一鍵下單、上門取件、專業打包等配套服務高效保障中小賣家走貨需求;安迅物流將自身大數據、云計算、智能硬件等技術手段反哺社會,通過智慧倉儲服務讓商家“更能打”……
“‘雙十一’的火爆和物流行業的發展,一同成為國民經濟繁榮、消費力增強的標志和象征。”受訪的物流行業人士深有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