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巢收取超時費引發的爭議仍在持續。不少小區選擇停用,多地監管部門也發聲回應社會關切。5月9日晚間,豐巢對收費政策進行了解釋,表示免費保管12小時是基于派件高峰時段的推算,“為了鼓勵用戶及早取件”,“提升資源使用率”。
快遞柜企業想賺錢無可厚非,但引發公眾不滿,就值得反思了。很多人說,這是豐巢在用戶習慣使用快遞柜,且近乎壟斷快遞柜市場時,想“收割”一把。“提升資源使用率”也好,“收割”也罷,爭議之后還是要討論出路的。
事實上,快遞柜進小區的成本并不高,未出占地費的也不少。相關企業剛宣布收費,很多小區就決定停用,就是因為其違背了進駐時的談判內容。如果快遞柜少了公共屬性,成了一項生意,進駐小區就沒那么容易——你可以向用戶收費,小區為什么不能向你收費或提高占地費?
快遞柜占用的是業主公共空間,給公共設施免費使用沒問題,但給商業活動使用則需要另計較——總不能占業主的空間做生意,還要讓業主掏錢吧?豐巢可能沒考慮到,快遞柜并不是建在無主的土地上。因為其自帶公共屬性,才大范圍進駐小區,如果公共屬性沒了,進駐成本顯然也會大漲,未必劃算。
既然提供服務,收費當然是可以理解的。但問題在于,人們從未主動要與豐巢發生關系。豐巢的真正服務對象,更多是快遞公司和快遞員。畢竟對用戶來說,放在快遞柜和放在菜鳥驛站都是一樣的,最好能送貨上門。
快遞柜就像是單元門里的報刊箱,真正解決好服務問題,不在于收不收費,而是將快遞柜基礎設施化。今年4月,商務部與國家郵政局聯合下發通知,提出各地要明確智能快件箱、快遞末端綜合服務場所的公共屬性,將智能快件箱、快遞末端綜合服務場所納入公共服務設施相關規劃,提供用地保障、財政補貼等配套措施。
說白了,讓快遞柜往報刊箱的方向發展,成為現代小區必備且免費的公共設施,才是未來的趨勢所在。豐巢收費引發的爭議,或許會加速這一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