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社會物流總額為123.4萬億元,同比下降0.5%,降幅自一季度以來連續四個月收窄,物流需求總體接近去年正常水平。伴隨物流業逐漸恢復到往年同期水平,前期被疫情抑制的市場需求正不斷釋放。
需求結構變化
據了解,隨著我國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物流運行延續恢復態勢,物流需求結構進一步優化,特別是民生領域物流持續向好。上半年,農產品物流需求平穩增長,工業物流需求緩中趨穩,與消費、民生相關的物流需求恢復較快。
具體來看,一方面,工業物流降幅明顯收窄。上半年,工業物流降幅比1-5月收窄1.5個百分點,比一季度收窄7.1個百分點。新動能相關的物流需求保持強勁增長,為回升提供有力支撐。裝備制造業加速回升,高技術制造業和新興產品持續發力,二季度裝備制造業增長9.5%,一季度為下降14.0%;高技術制造業增長9.8%,一季度為下降3.8%。
另一方面,民生物流需求延續好轉態勢。上半年生活消費物流需求在各地促消費和“6·18”購物節的疊加帶動下,物流需求加快增長。僅6月1日-6月18日,全國快遞業務量完成46.8億件,同比增長48.7%,快遞日均業務量接近2.6億件。上半年,單位與居民物品物流總額增長10.1%,增速比1-5月提高2.8個百分點,比一季度提高9.2個百分點。
此外,進口物流需求量顯著增長。上半年,我國持續推動企業復工復產,支撐進口物流需求企穩回升,貨物貿易進口量增長8.3%,增速比1-5月提高4個百分點。與此同時,物流活躍度、效率與疫情期間相比有較大程度改善。物流市場規模穩步恢復,物流成本回落幅度也明顯減弱。
進一步降低物流成本
物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作用是實現商品流通,是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關鍵環節,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將成為刺激消費需求的重要手段。隨著我國交通設施建設,互聯網促進物流信息化不斷發展,物流渠道手段不斷完善,我國社會物流總額持續增長。
貫鑠企業CEO、快遞行業知名專家趙小敏在接受中國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大宗物流和工業物流在經濟發展中發揮的作用不能忽視,其中,鄭州等地表現尤為突出。
公開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河南外貿進出口總值實現2280.4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7.7%,高于全國總體增速10.9個百分點,增速居全國第六位。跨境電商零售進出口清單總量完成9807.44萬票,貨值107.34億元,其中進口清單總量位列全國第四位,出口清單總量位列全國第三位。
以鄭州物流市場為例,除了菜鳥骨干網、順豐電商產業園等本土物流企業,四大快遞巨頭也紛紛涉足這一市場。隨著鄭州航空港和“東方陸港”的戰略,這個中原城市被看作是制造業發展的又一個高地。
趙小敏還表示,在鼓勵大宗物流發展方面,相關政策可以進一步推動降低物流成本,推廣高速公路差異化收費、精簡鐵路貨運雜費項目,降低運雜費遲交金收費標準等。
穩中有進持續回升
近年來,物流降本增效積極推進,社會物流成本水平保持穩步下降,但部分領域物流成本高、效率低等問題仍然突出,特別是疫情影響,社會物流成本出現階段性上升。
針對物流業難點、痛點,國家已推出多項政策措施,優化“軟環境”、提升“硬實力”,通過物流降成本降低其他行業成本、暢通整個經濟循環。日前,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改委、交通運輸部《關于進一步降低物流成本的實施意見》再次提出,降低公路通行成本、降低鐵路航空貨運收費等減稅降費措施。交通運輸部表示,通過優化政務辦事流程,深入推進交通運輸物流簡證減費、提質增效,預計今年全年降低物流成本有望達到1300億元以上。
“盡管隨著疫情的有效控制,部分領域、區域供需不協調有所緩解,但物流運行總體處于恢復期,仍存在一些問題。”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認為,一是供需之間不匹配導致社會物流中轉環節不暢。目前,工業物流和進口物流加快恢復,但中下游供應鏈并未全面復蘇到常態,物流需求不足及周轉效率不高帶來的庫存積壓,同時造成流動資金占用成本的提高。二是物流服務價格總體低位運行。受供需關系不平衡影響,物流服務價格難以回升。三是物流企業盈利形勢不容樂觀。疫情影響下市場需求依然偏弱,我國物流企業經營水平仍未恢復。
趙小敏表示,我國物流市場呈現兩極分化趨勢,且同質化競爭激烈,粗獷式經營的低端企業會逐漸被淘汰,龍頭企業則經過升級后向國際巨頭看齊。接下來想要穩中求進,大部分中小企業一是要在主業上持續發力,二是要保持穩定的現金流,三是要尋求更多機會與頭部企業達成合作或尋找新的投資方向。
此外,在發展跨境物流方面,隨著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擴大,跨境物流將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和挑戰。下一步,如何做好跨境物流的戰略布局,更好地服務于跨境電商發展的需要,也值得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