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快遞業務繼續高速增長,在2014年全國快遞業務總量達到139.6億件,躍居世界第一后,仍停不下來。國家郵政局預計,2020年全國快遞業務量將達到700億,業務收入接近8000億元。不斷增長的業務量將給末端帶來極大的配送壓力,末端配送壓力及用戶收件的不便,成為快遞行業急需解決的“最后100米”問題。
勞動力稀缺 快遞員缺口將達百萬
不少快遞員稱,工作時長長,配送壓力大,快遞員成高壓職業。據艾瑞咨詢數據,目前,快遞員日均配送量為60~100件,配送量直接與其收入掛鉤,每日配送壓力大。超過八成的快遞員平均工作時長在8個小時以上,該數據在電商促銷旺季會超過12個小時,快遞員工作已處于較為飽和狀態。
工作壓力大,快遞員供給卻正在減少。《全國社會化電商物流從業人員研究報告》顯示,40.2%的快遞員的快遞員工作年限在1年以內,年限超過3年的僅占15%。“雙十一”期間,部分城市快遞員業務量幾何級增長,達平時的3倍。
根據阿里研究院數據,物流從業人員中,快遞員人數超過50%,最近幾年已出現的快遞員供給不足現象,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將更加嚴重。未來3年,全國快遞日均配送量將由1.14億件上升至2億件,按照目前的配送效率計算,3年后快遞員的缺口將在100萬人左右。
在企業層面,快遞平均單價持續走低。2010年至2017年,全國快遞平均單價由24.6元/件降至12.4元/件,下降幅度較快。快遞單價持續走低,而配送費用升高,目前大部分快遞企業的配送費為每單1.0~1.5元;比如,圓通速遞2017年單票配送費用由1.32元上升到1.40元。
“最后100米”低效 快遞柜占比僅7%
據調查,快遞末端配送出現多個難題。首先是在快件配送時,會出現快遞人員送到指定地點以后無法與客戶取得聯系的情況,再次配送不僅增加配送成本及時間成本,也增加了貨物運輸過程中潛在損壞和丟失等風險。
其次,一些高檔寫字樓、 居民小區以及企事業單位大院, 出于安全、環境等多種因素考慮,物業公司保安往往不讓快遞人員進入,降低了快遞配送效率。
此外,由于部分收件客戶地理位置較偏遠、交通不便等原因,經常會造成快遞配送緩慢、客戶等待攬件時間長等問題。
在此背景下,快遞柜迎來發展良機。2010年中國郵政設立第一臺智能包裹投遞終端后, 2012至2015年間,大量企業隨著資本的熱捧入局。
比如,快遞系以中郵速遞易、豐巢為代表,旨在加強末端配送控制力,打造快遞產業鏈;電商系以京東、蘇寧為代表,希望通過加強末端配送多樣性,提高客戶體驗,增強客戶粘性;第三方企業有江蘇云柜、日日順、上海富友等,該類企業希望能夠占領市場,獲取超額利潤。
發展良機 行業有百萬組快遞柜缺口
數據顯示,2017年底,國內已投放智能快遞柜數為20.6萬組,較2016年增加一倍以上,通過智能快遞柜投遞快件占投遞總量7%,同比提高了近4個百分點。
根據國家郵政局2018年的工作計劃,智能快遞柜遞率將提高2個百分點。2020年,快遞入柜率有望達到15%,按2017年單柜的效力計算,77.2萬組智能快遞柜才能滿足配送需求。
據中國消費者協會數據,59.5%的用戶會遇到快遞員上門派件時不在家的情況,44.8%的用戶認為等待快遞員派件時間過長,快遞服務站點/代售點有營業時間限制、取件排隊時間長等也是用戶取件時常常遇到的情況。
艾瑞咨詢表示,由于工作加班等原因,用戶使用智能快遞柜取件的時間一般集中在18-22點時間段。而在這個用戶取件高峰期的時間段里,大部分的快遞員以及快遞服務站點不會進行派件業務,智能快遞柜的24小時隨時取件功能恰好解決了用戶可簽收包裹時間與快遞員配送時間不匹配的問題,用簡便的自助服務來提升用戶的體驗。
目前來看,在時效性、信息安全性、便捷性三方面,用戶對智能快遞柜的評分遠高于送件上門、快遞服務站自提等派件方式。智能快遞柜具備全天24 小時自助取件功能,快遞員和消費者都可以更自由地選擇配送、收貨時間,提升了快遞投遞服務效率,確保了快件的時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