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商務部、國家郵政局等8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快貫通縣鄉村電子商務體系和快遞物流配送體系有關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要深入推進電子商務與快遞物流配送協同發展,加快貫通縣鄉村電子商務體系和快遞物流配送體系,讓農產品出村進城、消費品下鄉進村的雙向流通渠道更加暢通,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北京農業生態研究會執行會長,商務部研究院電商專家李建華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農村電商的發展,特別是商務部、財政部和國家鄉村振興局聯合開展的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累計支持1489個縣(市區),快遞物流配送體系更是中央財政資金支持建設的重點,溪鳥物流、京東物流更是將快遞服務下沉到鄉村,農村快遞物流短板得到極大改善,農村電商取得較大成績。
農村快遞物流配送體系仍待完善
中國經濟時報:您認為,與城市快遞物流相比,當前我國農村快遞物流配送體系還面臨哪些挑戰?
李建華:一是快遞物流配送成本高,消費品下行不通暢。農村居民居住分散,電商訂單少,無法形成規模效應;物流基礎薄弱,配送費較低,時效性無法保證,大部分快遞物流企業不愿意進行配送,經營行為不規范,存在違規收費現象,部分地區的農村居民還要承擔“最后一公里”費用,不能享受電商帶來的便利。這些因素制約農村網購市場的快速發展,未能撬動和拓展農村市場空間,釋放鄉村消費潛力。
二是快遞物流企業之間整合成本高,難以形成共同配送。共同配送作為一種現代物流管理模式,能夠降低物流成本,提高配送效率,適合于末端物流不發達的農村地區。但由于快遞物流公司在鄉鎮大部分采取“代理制”的運營方式,收取一定的代理費,由代理單位或個人進行配送,故整合的意愿不強,主動性不足。加上服務監管尚不到位,地方政府重視程度和扶持整合力度有待加強,導致快遞物流企業各自為戰,不能協同發展。快遞驛站 易郵驛站 快遞柜 易郵柜
三是農村物流設施薄弱,農產品上行成本高。農村快遞末端網點少,快遞備案手續不完善,村級配送體系不健全,導致農民郵寄不方便,郵寄成本較高、時效性較差。加上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滯后,導致農產品從運輸、倉儲、包裝等環節缺乏系統性、及時性,導致農產品流通效率不高,削弱了農產品上行能力,影響農產品電商高質量發展。
農村快遞物流經營亟待規范
中國經濟時報:如何深入推進電商與快遞物流配送協同發展?
李建華:一是充分整合快遞物流資源,發展共同配送,降低配送成本。地方政府應加大對快遞物流的支持力度,通過政策扶持、資金補貼、稅收優惠等形式鼓勵快遞物流企業、商貿流通企業以聯盟、股權投資、第三方物流配送等形式合作,實現資源整合共享。通過協調企業建立利益共享機制,發展共同配送,提高場地設備使用率,提升配送及時性,改變農村快遞物流“小、散、弱”的局面。通過數字化改造,發展智慧物流,優化整合供需兩側資源,將貨物和快遞整合起來,既不增加貨車配送數量,又可以形成規模效應,減少資源浪費,提升配送效率。
二是規范農村快遞物流經營行為。針對快遞物流企業未按用戶約定地址投遞、向農村居民違規收費等行為,主管部門要不失位,加大監管力度,保護農民合法權益,不能放任自流,將其視為合法的市場行為。簡化農村快遞末端網點備案手續,鼓勵發展農村快遞末端服務,既要做到“村村能通快遞”,又要做到“村村能發快遞”,為農村電子商務快遞“最后一公里”配送和“最初一公里”寄遞提供保障。
三是加大農產品冷鏈物流建設,降低農產品出村進城成本。加快補齊產地冷鏈物流短板,積極支持本地合作社、農產品龍頭企業建設冷藏保鮮設施,引導本地商場、生鮮電商等企業建設產地倉和配送中心,政府利用政策和資金杠桿作用,解決物流用地、交通、資金和用電等問題,培育具備競爭力的大型冷鏈物流企業,賦能當地產業發展,暢通農產品上行通道,提升農產品流通效率和附加值,助農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