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由北京商報社、北商研究院聯合主辦的2017(第三屆)互聯網+物流格局論壇在新聞大廈舉行。大會以 “人與無人”為主題,圍繞高科技與人性化服務之間的競爭與融合,結合當前物流行業熱門技術無人機、無人倉,探討物流業新格局的支點;同時,還從產業環節探討了物流大數據的未來走向。值得一提的是,大會主辦方還聯合相關協會、物流企業共同啟動首屆中國快遞員節,并呼吁加強對快遞員的監管與關注。
倡議“四不”原則
論壇現場,北京商報社聯合中國經濟報刊協會、北京市商聯會、北京電子商務協會等行業協會,以及蘇寧、順豐、菜鳥、申通、百世等物流企業共同啟動首屆中國快遞員節。從這一天起,每一位中國快遞員擁有了自己的節日。同時,論壇主辦方呼吁相關協會和物流企業共同關注快遞員的管理并發出倡議。
根據倡議書內容,呼吁快遞員實行“四不”準則:即不違背職業操守、不泄露客戶隱私、不違反交通規則、不冷臉面對客戶。在對快遞員提出服務要求的同時,社會各界也應給予快遞員充分尊重,呼吁全社會對每一位快遞員給予人文關懷。
“我們希望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協會加入到這一活動中來,關注一線物流人尤其是快遞員,關注產業的持續健康成長。”北京商報社副總編輯白森森表示。
可以說,電子商務給了快遞業跨越式發展的機會,網購則讓快遞員成為人們生活中接觸次數較多的服務人員。從事配送工作的“快遞小哥”成為電子商務企業與消費者直接面對面接觸的崗位。
根據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我國物流相關行業從業人員達到1008萬人,其中快遞物流業從業人員超過245萬人。這一龐大的從業人員為城市生活提供服務的同時,也屢屢被曝出快遞車逆行、快遞車亂停放、快遞員與用戶發生糾紛等負面事件。面對這樣一個龐大人群,相關行業協會和企業一方面要對從業人員的工作水平提出要求,同時也應保障從業人員的人身權益。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賀登才表示,245萬人的快遞小哥、3000多萬人的卡車司機等,他們撐起了中國物流發展的脊梁。以快遞小哥為例,他們的工作很辛苦,理應獲得更多的尊重。
快遞員生存環境不樂觀
事實上,一線員工的狀態往往反映了行業的成長水平,從快遞人員的服務態度和服務質量可以了解到整個快遞業的服務情況。
根據阿里研究院、菜鳥網絡聯合發布的《全國社會化電商物流從業人員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初,全國社會化電商從業人員總數為203.3萬人,其中,站點快遞員、站點倉庫操作人員、基層管理人員等一線人員172.9萬人。快遞員以20-30歲男性為主,近八成來自農村。
但這些人群的生存環境并不樂觀,除去每日奔波勞累,快遞員還可能面臨人身安全的威脅。根據媒體報道,快遞員因為送貨不準時,或配合完成實名制工作屢遭暴力。此外,快遞員人群的社會福利保障也較為欠缺。此前,京東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劉強東在微博中提到,90%以上的電商從業人員從來沒有五險一金或者只有少得可憐的五險一金。就目前來說,他們吃的都是青春飯,年老后的生活可能無法很好地保障。
不過,近期許多企業都開始關注快遞員以及戶外工作群體,例如阿里巴巴聯手菜鳥網絡設立的“尋找最美快遞員”公益項目重獎快遞員;中國電信上海公司的370余家電信營業廳也在高溫期間為露天勞動工作者開放,提供免費飲用水。此外,天貓也宣布聯合菜鳥在北京設立快遞員補給站。種種跡象表明,快遞員群體越來越受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