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摧毀了傳統書店,然后它自己新開了書店,這個時候我們回過頭來看,這兩個書店一樣嗎?
從外觀上看,書店當然沒有什么不同,同樣都要交租入駐,然后賣書。
但如果我們仔細研究背后的商業邏輯,就會發現本質上二者完全不同。
傳統書店里,書是運營的主體,也是利潤中心,搞定熱點圖書,然后把常用的書都搞到,賣一本書賺一本書的錢。其余的物流啊倉儲啊都是成本中心,所以他們需要的是定期補貨。
亞馬遜呢?因為整個供應鏈的優化,其物流倉儲的成本可以忽略不計(可以理解為供應鏈由成本中心變成了利潤中心),這樣整個圖書的價格下降用戶受益而且利潤有保障。再加上亞馬遜擁有用戶的賬戶體系,他的書店不僅僅是書店,還擁有這個地區的知識圖譜,以及用戶個人的知識圖譜。
更重要的是,如果我們把過去的區域倉儲化整為零,變成實體店的話,成本不會有明顯增加,但同時又起到了宣傳和拉新、留存的作用,這么看,書店不僅不會賠錢,反而有多重收獲。
再進一步講,如果亞馬遜把這些書店的結構再優化,做成一個一個當地的讀書社區,那么整體就會發揮更大的價值——相對于傳統書店只能賣書賺錢的境況,亞馬遜通過供應鏈的優化和大數據的達成,創造了更多種可能,在不顯著增加成本的情況下,還會為其核心增加數層好處。
有人將之視為線上銷售的線下體驗店,但在我來看,這就是未來線下店應該有的樣子。
下一篇:下一個時代叫做“社區新零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