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物流業一頭連著生產、一頭連著消費,在市場經濟中的重要地位越來越凸顯。今年以來,我國快遞物流行業量質雙升——年業務量首次超過1000億件、數字化水平明顯提升、快遞“進村”加速推進,這不僅標志著我國快遞物流業發展又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同時也彰顯了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巨大的內需潛力。
市場規模不斷壯大
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快遞年業務量已達1000億件,這是我國快遞年業務量首次突破千億級別,連續8年穩居世界第一,日均服務用戶近7億人次。
亮眼的數據表明,快遞行業綜合實力持續增強,市場規模不斷壯大,行業集中度也逐漸提高。目前,我國已有8家快遞企業成功上市,形成3家年業務量超100億件、收入規模超1000億元的品牌快遞集團。
據悉,快遞企業憑借人才、科技、資本的優勢,不斷拓展快運、冷運及供應鏈等新業務,擴大海內外網絡覆蓋,打造端到端綜合物流服務能力。同時,通過科技手段持續提升運營效率,推動整體物流行業逐步從“散、亂、差”走向規模化、標準化、高效化。
此外,中西部地區快遞業務表現亮眼。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中西部地區快遞業務量分別為124.9億件和63.3億件,比重分別為14.4%和7.3%。與去年同期相比,中部地區快遞業務量增長48.1%,比重上升1.3個百分點;西部地區快遞業務量增長34.7%,比重基本持平。
技術賦能行業增效
今年以來,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與快遞物流行業結合更加緊密。
“小黃人”、無人機、智能倉等的廣泛應用,基本實現了服務功能多元化、寄遞服務快捷化、內部作業自動化和生產組織信息化;行業陸海空綜合運輸體系更加健全,高鐵快遞穩定運行,專用貨機從71架增加到126架。
同時,無人車、智能柜等末端設施也加速發展,智能柜不僅能讓末端配送更為有序,無接觸的服務方式也能加強消費安全。國家郵政局以數據驅動為牽引,推進郵政快遞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加快推進智能快件箱、快遞公共服務站等末端設施建設,目前全國已累計建設11.4萬個快遞末端服務站和40萬組智能快件箱。
除了布局末端環節,物流企業還依托數字化能力向更多行業領域輸出一體化物流解決方案,朝多領域供應鏈環節延伸來尋求更多新的利潤增長空間,智慧物流成為物流行業的發展亮點。比如,有的企業通過大數據、區塊鏈、智能設備、智慧服務、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等技術組建“信息網”,完成智慧物流網絡的構建。
此外,為了助推快遞業高質量發展,提升服務市場能力,今年國家郵政局推動構建郵政快遞企業、高科技企業、高等院校等科技研發體系,支持行業技術研發中心建設;推廣應用大數據等關鍵共性技術以及北斗導航系統等先進技術裝備,在海南自貿港等地開展數字郵政快遞創新試點示范工程。
農村物流網絡建設加速
今年以來,有關部門多次部署,引導快遞、物流企業下沉渠道和服務,加快貫通縣鄉村電商體系和快遞物流配送體系。
今年5月發布的《關于開展2021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工作的通知》要求,“推動農村流通設施和服務融入現代流通體系”。6月,《關于加強縣域商業體系建設促進農村消費的意見》提出,“創新流通業態和模式”“支持郵政、快遞、物流、商貿流通等企業開展市場化合作”。
隨著政策紅利的釋放,快遞網點基本實現鄉鎮全覆蓋,服務網絡加速向村一級延伸,農產品上行步伐明顯加快。快遞業在促進消費升級、暢通經濟循環、助力鄉村振興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目前每天全國郵件量超3億件,其中每天有1億件郵件發往農村地區,且近兩年的快遞增量也主要來自于農村。
國家郵政局發展研究中心指數研究室主任劉江表示,預計2021年農村網絡零售額將達1.9萬億元,農村地區攬收和投遞快遞業務量之和將超450億件。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得益于我國政策支持及電商市場發展紅利,快遞物流行業未來增長可期。